广西、云南“野人”

         1980 年农历正月初七傍晚,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白潍寨瑶族社员卜小球去下铁夹现场察看猎物,见铁夹夹住一个小“野人”,中国新闻社记者李延柱曾走访了这位猎手。

          据卜小球反映,这个小“野人”,一米多高,头圆,有脸有额,耳朵、双眼、手很像人的,一双含泪的眼睛似乎向他哀求,没有兽性,太像人了。可是卜小球认为这怪物是两月前去世的他的好友托身转世来看望他的,于是喃喃自语:“你不伤害我,我亦不伤害你,放走你吧!”他松开铁夹,小怪物抽出被夹的手指,转身慢慢走了。

          如果卜小球不迷信,把这个小怪物抱回家,可以把它养起来,揭开“野人”之谜不就有希望了吗?如今,广西的元宝山、贵州的雷公山、江西的南山,三省交界的高山密林地区,已成为一个考察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野人之谜终有一天会揭开的。

          云南的沧源是个多民族聚集的佤族自治县,与耿马、西盟紧邻,西南与缅甸接壤。境内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植物繁多,野果累累。在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中,有无数的岩洞,这一切都为“野人”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勐来乡四永小学佤族教师李应昌是个精明强干的中年人,中等身材,枪法很准,是个著名的猎手。 1980 年春节后,他在仇黑村后面的大黑山集体狩猎中,击毙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奇异动物,因其貌酷似人形,因遭受众人谴责,他的思想压力很大,唯恐政府追究刑事责任。因此,他顾虑重重,从不愿讲述这件事。经过公社党委书记做了耐心的解释,他才认识到把这一问题搞清,是对国家科学研究的重要贡献。

          他和爱人把猎获奇异动物的情况进行了认真、详细的回忆、讲述,并把左掌标本及少量脑髓交给有关部门。那事发生于 1980 年初,北国还是冰天雪地寒冬季节,但地处亚热带的沧源山区,却依然是山青水秀、温暖如春。 1 月 20 日左右,勐来乡翁黑村田阮勐,背着火枪,到村后的大黑山南麓的山地里守庄稼。他也是全村著名的猎手,在多年狩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地间上搭起了一个高高的望台,好便于登高望远,守护庄稼,又能随时观察野兽的动静。这天,他坐在高高的窝棚上,边吸烟边观察,仿佛没有看到什么。他爬下来向地边的森林走去,发现了许多新鲜的马鹿脚印,凭他多年的狩猎经验马上判断这是一群马鹿刚从这里跑过。于是他提着枪,抄小路,爬悬崖,迎头赶到岔路口等候,他相信马鹿定会从这里经过。不出所料,片刻功夫,一队马鹿依次跳跃而过,他蹲在大树脚下隐蔽,端着枪,刚准备射击第一只马鹿时,第二只又跟着来了;准备打第二只时,第三只又跑来了。此时,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了:在第四只最大的马鹿背上,只见坐着一个浑身长毛的动物,同时发出响亮的叫声,右手抓着鹿颈上的毛,一瞬间,其余的马鹿一一从田阮勐的身边跳越而过。他记得非常清楚,那个人形动物个子为八九岁小孩那么大,但脸形却像十三四岁的男孩,毛发较长,红黄色,仿佛是穿着军装一样。他被这从未见过的奇异景象吓呆了,半天才清楚过来。春节过后,田阮勐组织寨子里的七八十个青壮年到村后的大黑山原始森林围猎。他挑选了 10 多个枪法好的人间隔埋伏在西北部的山头上,特别是把李应昌安排在他亲自碰到奇异动物的岔路口上,其余的人从相反的方向,人喊狗叫的向埋伏赶去。随着枪响,其他同伴打死了一个麂子和一个豪猪,但李应昌的面前却没有什么响动。正在纳闷,忽然在他的左前方的丛林里,响起了嗦嗦的响声。抬头一看,一个奇异动物正朝着他所在的方向顺坡跑来,跑了几步甩一次头发,再跑几步又甩一次头发。李应昌正准备开枪时,那家伙发现他,便迅速踅头往回跑,动作非常敏捷。快上到坡头时,只见那奇异动物回头看着。说时迟,那时快,李应昌瞄准其胸口,一枪把他打倒在地,直往坡下滚,死在山沟里,坡地上流着鲜血。听见枪响,人们向李应昌围拢过来,一个人问他:“你打着什么东西了?”“什么东西,你们瞧嘛!”李应昌指着前方的猎物。人们走过去一看,大吃一惊,责备他为什么要打这个“达”(佤语:爷爷),因为眼前的死者并不是一般的野人,却是一个非常类似老头子的人形动物,头发很长,浑身毛发灰黑色,个子较高,约 1 . 5 米左右,脸白晰,有前额,眼大,眉脊和颧骨突出,鼻和嘴部稍凸,牙洁白整齐,有双肩,胸扁平,腰粗壮,无尾,属雄性,生殖器与人的相似。于是全村破除惯例,没有分食这个奇异动物。该村会计田上拐帮助李应昌一起把猎物抬回家,估计约有 40 公斤重。李应昌把猎物交给老婆及其亲友刮洗烧煮后,他就跑到其他家吃麂子肉去了。其妻按佤族习惯从猎物的每个部位上割下了块肉来,煮成一锅,但由于十分腥臭,没有吃完就倒掉了。后来李应昌只好将肉晒成干,经过一年左右才逐渐吃完,仅留下下颏骨,左掌做纪念,留下脑髓做药。 1982 年因工作调动,他又将下颏骨连同其它兽头一并烧毁。所留下左掌标本, 1984 年 1 月以后,经上海、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动物研究所、上海华东师大、上海自然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鉴定,一致确定为合趾猿。

          中国科学院部委员、著名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教授在鉴定书中指出:“过去在我国没有趾长臂猿的记录,这次发现了它的脚,就有很大的成绩,值得赞赏。”合趾猿是各种长臂猿中最大的人类猿,原发现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和马来西亚,中国尚无记录,此次在我国是首次发现。该标本的主要特征是趾稍呈菱状球形,趾细长,大趾粗壮发达,对掌。趾甲尖而上翘,二、三、四、五趾短于长臂猿,第二、三趾的第一关节有皮膜相连。由于合趾猿个体颇为高大,形象又与人极其相似,因而当地部分群众就把它误认为“野人”了。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线索和踪迹呢?有!

          在 1982 年 8 月,佤族社员包老大用铁夹活捉了一个“古”,在家里饲养了两个多月,于 10 月因伤势严重才死去。死前,主人把它关在一个铁笼子里,出于好奇,徐守清曾两次进行过认真观察:这种佤族称为“古”的奇异动物,既不同于猴类,也不同于一般的猩猩,其貌酷似老人,面白,有额和下颏,眉骨、颧骨和嘴部稍突出,个头高大,约 1 . 4 米左右,毛发灰黑,长及肩,手、脚已基本分工,似人,看不到尾,只有一寸左右的无毛肉团,似一种尾巴蜕化形式。有喜怒哀乐和怕羞的表情。另据当地著名猎手田尼块告知,他曾于近年内捕获过 3 个“古”,有雌的,有雄的,有大的,也有小的,并在森林中作过详细的观察。“古”除上述特征外,它还会到河里捉鱼、抓螃蟹,会搬动树干、捉土蚕,七八十个群居,基本生活于地面,偶会爬树,但不能跳跃。有极强的集体感,相互关照,若同伴不幸被击伤,就集体帮助转移;若被击毙,则一同把它背到隐蔽地,剜土掩埋,实行“土葬”,两性关系固定、隐蔽等等。这些都说明,“古”是一种我们现在还未知的人类动物,其形象与李应昌捕获的奇异动物极其相似,是否同类?还是其它未知的灵长类?有待于深入地考察。

          拱撤地区也曾多次发生过和“野人”遭遇的事例,卫力勐的目击和遭遇,就是最典型的一例。卫力勐,男,佤族,幼失父母,因生活无着,从小投靠乡亲,被他人收养。大约是 1954 年盛夏的一天上午,他背着一个大麻布袋,到原始森林采集饲料叶。那时刚好太阳出山不久,但山林中依然阴森森的,十六七岁的卫力勐于是在一棵饲料树下站住,伸手攀摘叶子。他刚把第一把饲料叶装进布袋里,突然一个家伙从背后把他戴在头上的线帽抢了去。他出于本能的反应,猛地回头一把从那家伙的手中夺了回来,顺手放进麻布口袋中。待他抬头一看,吓呆了:因为站在他面前的不是人,而是平时听别人经常讲起的“野人”,只见“野人”的身材比他略高,全身裸体、长毛,只是背上披着一块破布。毛发棕红色,头发长过肩。系一雌性,乳房较长。脸形酷似人,只是眉骨、颧骨和嘴部稍凸,脸的皮肤呈黑红色,两颊较鲜艳,似演员化妆过一样。使他印象最深也是最恐惧的是“野人”的那双眼睛。据卫力勐说,其眼球发蓝,有光泽,就像猫的眼睛一样。刹那间,他看到这一切后,不由自主地折头就往回跑,一口气跑了六七公里,待他回到家里倒在床上,已吓得不省人事,直到傍晚才苏醒过来,这才把早上遭遇“野人”的经过,一一讲述给亲友们听。

          班洪,位于沧源县西部,北部接大黑山原始森林,南部属南滚河自然保护区,这里林海辽阔,面积约 11 万亩。境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也是“野人”经常出没的场所。 1967 年 9 月, 17 岁的胡德仁,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一天清晨,生产队安排他跟其舅舅张老大到马伴边守包谷。马伴边离班洪大寨约有 10 余公里,位于大黑山西南麓,北面是森林,南面是坡地。为了便于看守庄稼,他们在包谷地里盖了两个临时窝棚,一个靠地头,一个靠地脚,两个窝棚的距离不远、相互呼喊可以听得到,但由于成熟包谷的遮挡,却彼此看不见。这天上午 10 时左右,张老大在地脚的窝棚里煮饭烧菜,胡德仁驻守地头窝棚,半坐半卧地靠在床边休息。忽然从门外看见一个似人类的奇异动物从山林里出来,走近他的窝棚,跑到胡德仁的胸口,并侧身倒下,还不时摸他的下身 …… 。胡德仁感到其手心是温暖的,并无伤害之感。此时,胡德仁看清了,“野人”是个母的,个子比他还高,浑身裸体长毛,头发较长,毛发稀疏呈黑红色,可见其黄色皮肤,额部较狭小,眉脊突出,眼大,眉以下与人类极其相似。真把胡德仁吓坏了,想叫也叫不出来,想反抗,手脚不听使唤,直到张老大高声呼喊,责骂外甥偷懒时,“野人”才匆匆离去。“野人”走时,背微弯,身摇摆,姿势就像初学会走路的小孩那样,不慌不忙走向山林。待“野人”走远,胡德仁才跑到其舅舅旁,把上述遭遇“野人”的情况一一讲述。此后,他再也不敢到那里守包谷地了。

         学者认为云南沧源可能存在着两个品种“野人”,一是小种,主要特征是个体较小,一般在 1 . 5 米至 1 . 8 米左右,毛发多灰黑色;二是大种,主要特征是个体大,一般身高在 2 米左右,毛发较长而棕红色,雌性的乳房较大,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活动规律,就是在一年当中的八九月份出来找食物或寻觅配偶。 

          1982 年 8 月底,“野人”连续几次夜闯班洪大寨胡德礼等家竹楼。胡德礼是一个精明强干的佤族中年男子, 44 岁,很有胆识。他家竹楼,居于村寨之中。胡德礼的妻子是一个秀外慧中的傣族妇女,有两个儿女,母亲有时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胡能操汉语,而且说得十分流利。 1982 年 8 月底,他爱人带着大姑娘回娘家去了,家里只有他和小儿子。 30 日那天晚上,他照例领着儿子在里屋安歇。大约凌晨 5 时左右,响声使它突然从睡梦中惊醒,只听到拨了几下门闩后,一个家伙匆匆走进家来,只听到竹楼发出咔嚓咔嚓重重的脚步声。胡德礼立刻翻身起床,左手拿手电筒,右手从枕头下抽出匕首,迅速追了出去。看见一个高大的全身长毛的裸体女人向门外跑。追至门口,它已逃之夭夭,不知去向。他家养的看家狗还好好地侧卧在门口。胡用电筒一照,狗既没有受伤,也没有跑掉,为什么有人进家,狗不叫不咬呢?他感到十分奇怪。进房后,胡德礼把门关好,还特别加固了门闩,然后才进去入睡。他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过去常人听说,山林中有“野人”,但他未亲眼见过。今晚闯进家来的是不是“野人”?还是其他什么东西?它为什么是直立行走的?浑身又长毛?想着,想着 …… 终于睡着了。天朦朦亮的时候,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又把他惊醒了。当胡德礼坐立起来去拿电筒的时候,只见一个高大的雌性“野人”站在内屋,呲牙咧嘴,伸开双臂向胡德礼扑来。胡用尽全身力气,一拳向“野人”打去,正打在“野人”的腹部。胡又从枕头下抽刀,准备和“野人”拼搏之时。“野人”才仓皇逃走,胡一直追到门口才停步。据他回忆,“野人”是个雌的,乳房很大,个子也很高,头部到达竹笆顶,经调查时测量竹笆高 2 . 15 米,说明“野人”也达两米左右。头发灰黑色,长及臂部,身上的毛较稀疏。“野人”呲嘴时,胡看见其牙较大,约一般人食指那么宽,而且鼻高,眉骨和颧骨都较突出。

^_^历史话今天………………

          今天是10 月 1 日。今天是国庆节,大家节日快乐! 1949 年的这一天,开国大典举行; 1964 年的这一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正式爆发了自由言论运动。 

          在 1949 年的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了开国大典。很多电影、资料等都对这一历史时刻进行了记载。还看到过很多有意思的片段,都和开国大典有关。有关开国大典的细节就不多讲了,只讲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在 2011 年,天安门对面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重新装修以后对外开放。在国家博物馆举行过一个大型展览,这个展览非常有意义,其他的展品就不多说了,就说一下当时展出的两幅油画,这两幅画都叫《开国大典》。其他的地方都一模一样,就是站在第一排的人不一样,把它们同时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就是要告诉大家什么是真实的历史。

          这边这一幅画是毛主席在那儿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旁边站着当时的六位国家副主席,其中有三位是民主人士,三位是我党的开国元勋。这三位民主人士是宋庆龄、张澜和李济深,分别代表了几个大的民主党派,宋庆龄是“国母”,张澜代表了民盟,李济深代表了民革 —— 两个大的民主党派。三位我党的开国元勋分别是朱德、刘少奇和高岗。高岗站在最外面,中间是三位民主人士。但是在另外一幅油画里的人物却不一样,这幅画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让同一个画家画的,当时上面命令说首先要把高岗去掉,因为他犯了错误。后来刘少奇又被错误地批判了,所以把刘少奇也去掉,换成了当时是政务院副总理的董必武。 

          2011 年,两幅《开国大典》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说明我们今天的政府完全能够正视当年的历史,敢于还原历史的真相,从中大家就能知道真正的历史是什么样子,它不能成为被人打扮的小姑娘。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我党的领导下,由各个民主党派和全国人民共同来管理的国家,当时的国家主席是毛泽东,国家副主席基本上是我党和民主人士对半分。刚才我说到了六位副主席,三位民主人士、三位我党的开国元勋。还有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和四位政务院副总理,我党人士就是陈云和董必武,另外两位是民主人士,分别是郭沫若和黄炎培。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署这两个最重要的国家司法部门的最高长官,也是我党和民主人士各占一位,我党的罗荣桓任最高人民检察署的检察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则是著名的民主人士。

          政务院再往下有十五位委员,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的国务委员,民主人士竟占了九位之多。再下面的三十个部长,几乎就是对半分,民主人士做了十三个部的部长,我党人士做了十七个部的部长。当时政务院下辖三十个直属部门,分别为二十一个部(有内务、外交、公安、司法等)、五个委员会(文化教育、政治法律、华侨事务等)、四个总署(情报、海关、新闻、出版)以及科学院、人民银行、秘书厅,故三十个部只是一种概略的说法。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党是以非常开明的态度,由全国人民,全国各个机构的代表,工、农、学、兵、商,全国的民主人士,一起来建设这个国家的。

          举行开国大典时,全国上下无不兴奋异常、感慨万千、欢欣鼓舞。全国人民经过那么多年战乱 —— 几乎可以上溯到 1840 年,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苦难,在这一刻终于站起来了,中国终于成为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国家。我看过很多当时参加开国大典的游行者的回忆录,他们都是怀着激动心情的爱国知识分子,其中就包括我的家人。大家一直游行到晚上,当听到喇叭里传出毛主席的声音,“同志们万岁”,现场的人群沸腾了,大家一齐高呼“毛主席万岁”。现场五十四门礼炮一起鸣响二十八次。礼炮鸣二十八响,就代表从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直到 1949 年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一共奋斗了二十八年,很有纪念意义。

          在这里再多说一句,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周总理主持了一场关于国号是什么的讨论,当时也有一些有意思的争论。周总理说,现在大家看到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下有一个“简称中华民国”的括号,对这个简称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请大家来讨论。当时有人希望延续孙中山先生命名的“中华民国”,因为中华民国是孙中山先生一手缔造的,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年的封建统治,所以希望能够延续“中华民国”这个国号。但是在各民主党派中有不少人表示强烈反对,说这不行,“中华民国”虽然是孙中山先生建立的,但是因为这些年的腐败、贪污等,人民对这个政府已经非常失望,我们就不要再叫这个名字了,不要再看到青天白日旗了。于是很多民主人士坚决要求说,我们要建立一个崭新的国家,不能简称“中华民国”,人民已经对“中华民国”极为失望,我们就是要一个崭新的国家。在听取了很多民主人士的意见之后,我党还是非常尊重大家的意见,所以最后就定下了这个崭新的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还定下了崭新的国歌、崭新的国旗:当时的《义勇军进行曲》还是代国歌,后来才确定下来,正式把这首歌作为国歌;上海一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设计的五星红旗,被选为我们的国旗。国徽的设计是由当时的中央美院和清华大学营建系两边竞标,清华大学营建系以梁思成、林徽因为首的设计团队设计的图案最终被定为我们的国徽。

^_^ 讲东讲西讲东西………

众说纷纭话尼人

          风景秀丽的莱茵河曾哺育了无数名垂青史的艺术家、文学家,它缓缓地流淌着,沉淀了历史的遗迹,把文明的脉络布向远方。它的一条支流从一个幽美的峡谷里蜿蜒而出,仿佛是风琴奏出的悠扬乐曲。附近有个叫杜塞尔多夫的城市,这是大诗人海涅的家乡。17世纪德国著名的风琴演奏家和圣歌作者乔基姆.纽曼(JOCHIM NEU-MANN)也生活在这里。当时,社会上掀起一股崇拜希腊文化的热潮,有人甚至把姓氏希腊化。纽曼受此影响,把自己的姓配上一个同义的希腊文NEANDER(与“NEWMAN”同义)。纽曼生前经常到那个幽谷去游玩,去撷取大自然的声音。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这个峡谷称为NEANDERTHAL(“THAL”在古德文里意为“幽谷”),中文译为尼安德特河谷:就是这个静谧的河谷,曾因纽曼而名噪一时,但后来的一个发现,却使它永载史册。

          1856年8月,在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山洞里,工人在清除洞中的土堆时,发现了一个成年男性的头盖骨和一些肢骨化石,考古学家把它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这是1864年爱尔兰解剖学家金为他起的名字。后来,在欧洲其他地方和非洲、亚洲及近东等地都发现了同一时期的、具有与尼人相似特征的人类化石,一般也称为尼安德特人。实际上,早在1833~1834年间,在比利时列日附近的恩吉洞里已经发现了尼人化石,是一个小孩的骨骼;1848年在直布罗陀也发掘出了这种人类化石,只是那时这些化石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当时,人们正准备在峭壁上筑炮台,不料发掘出一个人头骨。1862年,这个头骨才被送到英国皇家科学院,经过研究,科学家认为是“一个古老的女性”。因为直布罗陀的旧名叫“卡尔菲”,就把这个人称作“卡尔菲人”。迄今为止,世界各地已找到了大量尼人化石,而且许多都是在洞穴堆积中找到的,因为骨骼在洞穴中更易于保存。根据科学的方法测定,尼人生活的时代距今约20万年到4万年。但是,当尼人最初面世时,却遭到了白眼和讥诮,正如研究者普菲费尔所说:“尼安德特人出现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犹如光着屁股的野蛮人闯进了太太小姐们正在缝纫的闺房。在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的眼中,尼人是野蛮人。”

          1858年,第一个研究尼安德特河谷头盖骨的科学家谢夫豪森著文立说,认为这个头盖骨属于过去不知道的某个“野蛮的原始人种”。而当时德国的一位学术权威(解剖学家、病理学家和人类学家)维尔和竟称他是新近死去的一个“病态的白痴”的遗骸,他幼年患过佝偻病,老年又患了关节炎,且生前曾遭多次头击。另一位德国学者又说,这个尼人可能是一个逃兵。他设想的情景是这样的:1814年,拿破仑在与俄国军队对阵中战败逃亡,而俄军穷追不舍,直到莱茵河畔。过河时,一个俄国的哥萨克骑兵开小差逃走,偷偷溜进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山洞里避难,直到死去。而且,因为这个士兵患有佝偻病,所以他的肋骨有缺陷。从发现的化石来看,这个尼人的股骨弯曲,眉脊粗壮,因而有人说他是终生骑在马背上才导致股骨弯曲的;他年轻时曾摔碎过左肘部,痊愈后仍然活动困难,长期的病痛使他烦恼不已,经常皱眉使他的眉脊变得很粗。英国的学者赫胥黎看过化石后,虽然觉得像猿,但仍然认为他是一个现代人。关于尼安德特人的争议,在发现化石后的100年间,大体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他属于一个严重畸形的现代人或是先天性白痴;另一种则把他当做是人与猿之间的中间类型,是没有智慧的野蛮人。英国一学者说:“他可能是那些半疯、半傻、残忍莽撞的野蛮人之一,经常游荡于未开化部落的周围;如果出现于文明社区,或许会把他送进监狱或处以绞刑。”这些争论直到1913年才平息下来。

         1908年,在法国南部圣沙贝尔镇附近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一具很完整的男性老人的骨架(后被称为“圣沙贝尔老人”)。经过研究,发现他具有非常明显的尼人特征,科学家们把他选作复原完整骨架的标本,这项任务由法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权威——马塞林.布勒来完成。1911~1913年,布勒花了两年多时间对骨骼化石进行复原。但是,由于他在修复过程中,忽视了许多尼人原有的特征,因而错误地把他复原成了一个脖子粗短、懒散、愚钝而又残酷的人。他不知道他的颈部是由于年龄和关节炎引起的变形,而把此当作正常形态,只不过是像猿一样不能伸直。还由于布勒对骨骼与肌肉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不正确,得出了这个尼人的形象是:头部前倾,双肩高耸,膝部弯曲,两腿外展,用脚的外侧缘地行走。不仅外貌如此,布勒还忽略了圣沙贝尔老人的脑量,单纯地根据其长而低的头型和前额的倾斜,认为他智力低下,接近猿。布勒甚至推测说,尼人没有后裔。布勒创造的“作品”虽然平息了争论,却长时间地迷惑了世人的眼睛,直到20世纪50年代,各种文献里尼人的形象仍在受其影响。如捷克艺术家伯里安笔下的尼人便呈现出一副蠢汉的模样:头向前、躬腰驼背、双膝弯曲、步履蹒跚。这像是一个明显的进化上的失败者。1981年,美国科学艺术家马德内斯重新复原了尼人形象。新生的尼人腰干挺直,眼神贯注。这项工作受到了人类学界的普遍好评,认为具有科学上的正确性,纠正了被流行的成见和传统的教条所歪曲的尼人形象。而研究也使圣沙贝尔老人回复了原来面目:生前大部分牙齿脱落,身高约5英尺(1.5米多一点),有关节炎,颅量1600毫尼人骨架升。那么,尼人究竟是什么样子,有些什么特征呢?

          总的来说,尼人的头骨较为平滑和圆隆,已经比直立人前进了一步。他的颅骨就其长度和宽度相对来说,较为低而扁平,属扁头型;骨骼粗壮,肌肉也十分强壮;他的枕骨(脑颅骨的后下方)向后突伸,像一个“小圆面包”;颌部(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和肌肉)向前倾斜;他还是一个长脸、圆眼眶的人,其鼻梁可能像现在的欧洲人那样高、像非洲人那样宽,鼻孔大而朝向前方;身材矮而粗壮,胸部呈桶形,他的关节大,四肢粗短有曲度,这就是尼人。当然,与现代人比起来,他的长相显得有点粗糙,称不上漂亮英俊。但是,如果把他同猿放在一起,那他确实可以算得上美貌了,况且,他已有好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岁数了。更让人惊奇的是尼人的智慧。他不仅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智力低下,而且比现代人也并不逊色。通过对14个成年尼人脑量的测定,发现其脑量从小于1300毫升到大过1700毫升都有,平均大约为1500毫升,而现代人处在900毫升到2300毫升之间。这个事实足以证明,尼人也是很聪明的,他属于早期智人(古人类学上的一个专业名词,目P有智慧的人)的一种。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产生成为大势所趋。尼人的发音器官,通过劳动已得到进化和改造,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获得了现代人的面貌。事实胜于雄辩,大量资料对社会上的某些偏见进行了反驳。无可否认,尼人是现代人的祖先。这一结论彻底否定了上帝造人的神话。19世纪上半叶以前,欧洲一直流行着上帝造人的说法:根据17世纪英国厄谢尔大主教的年历,第一个人是在公元前4004年被创造出来的。牛津大学副校长莱特富特牧师曾宣告,确切时间是在10月23日上午9时。

          作为我们祖先的尼人,在文化上的发展也令人感叹。他们生活在旧石器文化时代,挖掘情况表明,尼人已经非常熟练地掌握了制作和使用工具的方法。从发现的遗物来看,有石器、手斧、齿状器和雕刻器等。在欧洲发现的火石尖状器和月型刮削器,刃口既锋利又平齐,平齐得几乎成一条线,是典型的莫斯特文化(这种石器文化因1863年第一次发现于法国多尔多涅省的莫斯特而得名)。试验证明,用这些石器砍树,效果良好,而石器却没有损伤。不仅如此,尼人在制作上已开始形成小型的、专门的生产规模。除了获取食物和一些生活用品以外,尼人还用骨头及各种石头雕成装饰品来美化生活,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石器手工艺。远古的人类,有许多只懂得择穴而居,尼人不单居住于洞穴,还会自己搭棚架屋。在苏联西莫罗多瓦的莫斯特文化晚期遗址中,就发现了尼人以猛玛象牙和骨头作架,用兽皮搭成的椭圆棚屋,内部直径为5~7米。在当时已经算得上一个庞大的建筑物了。屋内的地面上有15个火塘,用来取暖和烧烤食物。这种情形类似现代某些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在法国南部的拉扎雷特洞穴内也有帐篷,帐门避开洞口,以免寒风雨雪直接人内。这个帐篷距今约12.5万年,它的年龄与它的构造相对比,让人难以想像,在如此遥远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就懂得怎样动手营造一个温暖的家。由此可见,尼人已告别了风餐露宿、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与现代人体戚相关的衣食住行问题,大多也是尼人在生活中非常关注的。他们用兽皮做成衣服,以保暖防寒。如今看来,这种行为还具有文明意识,是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表现之一。

          研究表明,尼人是有智慧的人,他们的意识对于人类文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现代社会的殡葬文化纷繁复杂,而这种行为如何进行,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文明的程度。然而,出殡送葬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其由来之长远,足以使人肃然起敬。就目前的发现来看,尼人是最早有意识地埋葬死者的人。像圣沙贝尔老人,便是被体面地安葬人土,他的周围还放着陪葬的石器。石器作为劳动工具,是尼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把其当做陪葬品也具有一定的含义。在发现尼人化石地点之一的莫斯特遗址,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静卧坑底,他的头枕着右前臂,面向坑的右侧躺卧,肢体弯曲,头下有一堆燧石,砌成枕头状,这些让人想到他正安详地沉浸在睡梦之中。他的手边是一件做工精致的石斧,四周是被烧焦的野牛骨头,这是烤肉留下来的残物。人们把实物同死者一同埋葬,是他们相信人死后会进人另一个世界。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和人们认识自然界的能力低下,不能对死亡作出正确的理解,因而误认为人死后会有灵魂存在,而人死后的世界同现实生活的情形是相同的。所以,他们对待死者像对待常人一样,必须为其准备食物和用具,这一行为跟现代某些地方的习俗何其相似。无论身形外貌如何变化,作为人的一些情感方面的意识,却穿越时空隧道,代代相传了下来。可以想见,当那个男孩不幸早夭时,他的父母悲痛地为其举行葬礼,并预备了精美的石器和可口的食物,希望他们心爱的儿子能在另一个世界里正常地生活。发现于1957年的一个墓穴,又为尼人殡葬文化抹上了一层罗曼谛克的色彩。当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罗夫.索莱茨基在伊拉克的沙尼达尔洞穴,找到了一具40多岁的男性尼人骨架,距今约6万年。与其他墓地情况有所不同的是:男子身体周围有大量集中在一起的花粉,经测定,至少有8个品种的花,而且这些花较小,色彩鲜艳。一个人懂得欣赏花,说明他也懂得美。让鲜花陪伴死者,寄托了生者纯洁而真挚的感情。现代殡葬文化礼仪中,鲜花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而几万年前的尼人,已开始用花来为死者殉葬,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行为。这一行为对现代文明的影响,是名副其实的流芳百世。

          尼人的惊世之处,还在于他们有抚老恤残的同情心。同情心是人善良的一个标志,通过对尼人化石的研究,其善良也可见一斑。圣沙贝尔老人死时大概有50岁,而当时的人因气候环境恶劣和生产力落后,生命非常短暂,平均寿命仅为30~35岁。所以,圣沙贝尔老人已经算是长寿了,当他进入老年,身体状况和劳动能力日趋下降,甚至丧失劳动力时,他之所以能继续存活以尽天年,完全是靠集体中间其他成员的供养。研究说明他生前因老化而牙齿脱落,死时仅剩两颗牙齿。像这种情况,如果没有别人的悉心照料,很难想像他如何度日。比如在进食方面,他嚼不动硬的东西,不能啃骨头,只有让人把肉撕碎,或者嚼碎后,才能够吃下去并消化。尼人尊老的行为,使我们现代人相形见绌。而当今社会,时常会山现歧视残疾人的事件,相比之下,尼人显得高尚多了。葬于沙尼达尔洞穴的那个男子,他生前患有关节炎,行动很不方便,而且还左眼失明,成了残疾。其骨骼表明,这些损伤发生在其死亡很久之前。这种样子,不仅不能为集体出力,还需要别人的照顾。倘若按照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来推论,他是应该被淘汰、被抛弃的。但是,尼人是人,他们已不同于一般动物。他们对个人与社会已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念。一个人,如果身强力壮,他就有向集体或社会服务的义务;如果他是老弱病残,集体或社会也应该帮助他。这样一种纯朴的价值观念,对于一个集体来讲,是非常平等而又有凝聚力的。所以,那个残疾人一直活到40多岁,死后,又由同伴垒坟埋葬,还有动物肉做殉葬品。

          尼人的文化还表现在他们对图腾的原始崇拜方面。图腾崇拜广泛存在于现代的少数民族文化中,而我们以前所熟悉的这种文化一般是发生在近几千年的事。其实,早在尼人生活的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这类原始宗教活动。在瑞士的德拉岭罗赫,有一个石头围成的地窖,考古学家在里面发现了穴熊的头骨。穴熊是与尼人同时代的一种动物,体形庞大,高可达2.44米,有锋利无比的爪子,非常难以应付。尼人在同穴熊接触的过程中,因不能制服它而转为崇拜它,修建特殊的地窖来供奉。在巴勒斯坦的芒特卡梅尔,一个成年男性的尸骨埋在穴熊颌骨下。想像得出,尼人生前如何怀着既恭敬又惧怕的心情,对穴熊顶礼膜拜,死后还希望能受到穴熊力量的庇护。

          1957年,在尼安德特河谷人类化石被发现100年后,伦敦圣巴陀罗米欧医学院的阿里克.卡夫和约翰.哈普金斯大学的威廉.斯特劳斯,重新研究了圣沙贝尔老人的骨骼,并得出了尼人也是文明人的结论。他们说:“没有理由假定尼安德特人的姿态与现代人有显著区别……如果他能转世复活,洗个澡,修个面,穿上现代人的服装,坐在纽约地铁的车厢里,不见得会比其他外籍贯乘客引起更多的注意。”

          今天,如果有机会徜徉在莱茵河上,别忘了十多万年前,在这条河支流的岸边上,曾经生活着一群善良的、爱花的文明人,他们是我们的祖先,名字叫“尼人”。

^_^学海无涯…………………

哪一种非洲动物一天能吃下半吨植物?

野生非洲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一天便能轻易吃掉超过 770 磅( 349 千克)重的食物。虽然严格来说,这还没有达到半吨或者 1000 磅( 453 千克),但也相当接近了!平均来说,一只雄性非洲象重 12,000 磅( 5443 千克),高 11 英尺( 3.3 米),一天中有 16 个小时都成群结队去觅食,象群成员的数量可能高达 1000 头。为了寻找食物,这些食草动物要穿越大片的树林和丛林,那里有着茂密的草、灌木、树叶、树根、树皮、树枝、水果和水生植物。野生非洲象常常食用竹子、浆果、椰子、李子和甘蔗。它用坚实的象牙(长长的弧形牙齿)劈开树木,掘出树根和灌木,然后再把象鼻子 —— 实际是鼻子和上嘴唇的组合 —— 当作“手”,捡起食物并丢进嘴里。

熊真的会睡一整个冬天吗?

不是的。冬季,自己有窝的棕熊和黑熊等常常回到洞穴中,但是它们睡得很轻,很多时候都很活跃,而雌熊就在冬季生下小熊。严格说来,这些有窝的熊并不冬眠。冬眠指的是:生物把资源和能量储存下来,以一种不活跃的状态度过整个冬天。因为熊在冬季时体温下降很少,代谢率下降也适中,所以它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冬眠动物。啮齿动物、蜂鸟和蝙蝠等有着高代谢率的小动物才会真正进入冬眠:它们的体温下降到与环境温度差不多的水平,自身对自然景象和声音几乎毫无反应。它们采集、食用大量的高热量食物(比如坚果),以储存热量,顺利度过冬眠期。

^_^ 脑筋急转弯………………

世界上哪一个人的身体最好?

上题答案:

用力!

Published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