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 UFO

          1953 年 11 月 23 日,美国飞行员菲力克斯少校和雷达员威尔杰少校接到空军防卫指挥部的命令,从罗斯空军基地起飞去追踪苏必利尔湖上空被雷达发现的一个不明飞行物。他们驾驶一架 F-89C 喷气式战斗机由地面导航直扑那个物体。地面指挥员在显示屏幕上看到飞机接近了那个 UFO 。在屏幕上飞机和 UFO 的信号都很清晰,可是后来都突然从屏幕上消失了。

          从此,再也没见到那架飞机和机上的驾驶员,搜索也毫无结果。 1978 年 10 月 18 日,劳伦斯 · 科因中尉和三名机组人员,驾驶一架美国空军直升飞机从俄亥俄州的哥伦布飞往克里夫兰。 40 分钟后,他们飞抵曼斯菲尔德上空,高度为 750 米。这时,一名机组人员发现一个闪着红光的物体正高速从东部靠近飞机。科因中尉立即将飞机下降到 510 米以避免相撞。在离飞机大约 150 米时,这个不明飞行物突然停下来。科因中尉注意到这是一个巨大的灰色金属飞船,大约有 18 米长,形状像流线型的扁雪茄。它前部边缘闪烁着红光,后部闪着绿灯,中间有圆盖。一盏绿灯突然旋转起来,绿色灯光照亮了直升飞机的座舱。科因赶紧用无线电发出 SOS 信号,但无线电装置莫名其妙突然失灵,既不能发送信号,也不能接收信号。后来他检查了一下仪器盘和仪表盘,发现这架直升飞机正在升入高空。“我简直不敢相信,”他说,“高度已达到 1000 米,我并没有拉升高操纵杆,所有的控制系统似乎已被某种力量设定为上升20° ,我们在几秒钟内从 510 米爬到了 1000 米,没感到压抑或呼吸困难,没有噪音,没有骚动。”最后,机组人员感到了一下轻微的弹跳,那个 UFO 向西北呈“之”字形飞去, 7 分钟后,直升机上的无线电装置又自动恢复正常状态。 

          1965 年 2 月 5 日夜,美国国防部租用的飞虎航空公司的一架班机飞越太平洋,向日本运送飞行员和战士。大约在东京时间 1 点钟,机上雷达测得空中有三个巨大的物体在高速飞行。起初,飞机驾驶员和雷达员以为仪器出了毛病,因为他们从未见雷达上出现这么大的三个亮点。可是,说时迟那时快,他们上方和左侧方立即出现了一道红色光。几秒钟后,机长发现空中有三个巨大的椭圆形物体。它们以令人吃惊的速度排着紧密的队形向下俯冲,似乎向他们的飞机直扑而来。机长当机立断,马上转弯回避,那三个飞行物也很快改航,并突然减速,相互紧挨,大体与飞机飞行在同一高度。据雷达显示计算,三个飞行物和飞机大约相距 8000 米,但他们的体积看上去仍大得惊人,对此,飞行员都觉得是一个谜,更觉得是威胁。机上人员精力高度集中,一个个瞪大眼睛注视着这三个庞大的怪物,生怕有什么事发生。几分钟过去了,十分奇怪的是,三个不明飞行物似乎不打算靠近飞机,仅仅满足于尾随而已。这时,机长派去观察的一个机组人员带回了一个随机同行的美国军官。机长正准备向日本的冲绳呼叫,希望地面派喷气式战斗机来护航,以防遭受庞大怪物的袭击。可是这个美国军官仔细观察了那三个物体之后,耐心地劝阻机长。他认为即使喷气式战斗机及时赶到也无济于事,相反,如果招来对方的攻击,后果不堪设想。又过了几分钟,三个怪物赶了上来,与飞机并肩飞行。这时,飞机里乱成一团,紧张的气氛到了快要爆炸的程度。突然,三个飞行物向高空升腾,以 2000 公里/小时的高速远离而去,转眼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飞机在紧张的气氛中降落了。空军情报员立即向五角大楼发了密码电报,报告了不明飞行物骚扰飞机的经过。应机长请求仔细观察飞碟的美国军官的估计,那些宠大的飞碟长度起码有 700 米。

          一个月后,美国全国大气现象调查委员会得到一份在日本服役的美军上尉签署的报告。经过分析之后,这个案例刊登在该委员会的公报上。不过根据一位心理学家的建议,飞碟的规模被缩小到 250 米。 1956 年,英国剑桥郡和萨福郡的几个镇上空,经常出现 UFO ,英国皇家空军飞机多次紧急升空,但 UFO 每次都像在做空中游戏一样,把皇家空军的战斗机戏弄一番。 1956 年 8 月 13 日上午 9 时 30 分,空军雷达员本特 · 沃特斯看到一个物体正以每小时 5000 公里的高速掠过屏幕,接着又发现一组物体追踪着它到了海上,它们似乎成串地进入了这个静止的大物体之中,然后一起消失了。本特 · 沃特斯提醒此部雷达站的人注意。莱肯黑斯站的人也在屏幕上清晰地看到了这个物体。他们发现,这个物体疯狂地改变方向,以锐角不停顿地飞翔,从静止状态突然以极快的速度行驶,其飞行性能简直令人迷惑不解。两架喷气式战斗机起飞前往拦截,但升空后却没有发现 UFO 的任何踪迹,只有返航。然后一架装备了雷达的维诺姆单座战斗机由地机导航又从海滨起飞。这架战斗机升空后,却发现那个 UFO 正在莱肯黑斯上空静止不动,清晰可见,高度在 4500 - 8500 米之间。飞行员开动了雷达和“炮锁”,还没来得及有所行动,突然发现 UFO“ 失踪”了。他赶紧询问地面控制中心:“它跑到哪里去了?”地面控制中心回答:“罗格,它出现了,它在你的后面,它还在那里。”这个 UFO 以“之”字形变换着位置,并以令人不可置信的锐角飞行,其速度之快以致雷达都跟不上。一会儿,它在战斗机后面,分解成两个不同的单元,一个挨着一个,紧紧锁住了那架战斗机。 1967 年 2 月 2 日,一架秘鲁航空公司的“DC—K”客机,载着 52 名乘客从皮乌拉飞往利马,途中被不明飞行物追戏了差不多300 公里。飞机飞到奇克拉的上空时,高度为 2000 米,机长奥斯瓦尔 · 桑比蒂在飞机右侧发现一个发光体,虽然离客机尚有几公里之遥,但它强烈的光芒仍可令各乘客看清。那是一个倒锥体模样的飞行物,它的速度、方向、高度,都大体与飞机相同,与飞机并列飞行。不久,那个飞行物显示出极为高超的杂技般技巧,翻着跟头,做着奇怪的动作,一会儿垂直上升,一会儿飘然下降 …… 不知怎的,它猛然朝飞机冲来,飞机已经无法回避,机上的乘客吓得面无人色,有的甚至大哭起来,可是它略一抬头,便从飞机顶上安然掠过。它的底部像个漏斗,上面直径约 70 米。令人不安和恐惧的是,它掠过飞机之后,飞机的电子设备全部失灵,无法和利马机场或其他机场取得联系。飞行物跟踪大约一个小时后离去。 52 名大难不死的旅客都是活生生的证人。 1982 年 4 月 13 日早晨 5 时 15 分,西班牙利阿里群岛的桑塔尼军事基地上空,出现了六个盘状物,悬浮在一架正在装货的飞机尾部上方。它像一只倒扣的菜碟,上部发光,下部较暗,无声响,不一会又腾飞向高空,与另外五个盘状飞行物会合,去拦截一架正在航行的大型运输机。此时,基地雷达测得六个飞行物反射回波,看见它们摆成“八”字形挡在运输机的前方。指挥中心立即命令一架战斗机紧急升空,试图驱散正编队飞行的不明飞行物。战斗机升空之后,那六个盘状飞行物仍然且退且拦,并随运输机的速度变化或快或慢,一点儿没有离去的样子。战斗机快靠近运输机时,那六个不明飞行物突然收到一起,好像合成了一个整体,转眼间就快速离去,消失得无影无踪。据运输机长说,不明飞行物缠住他的时间起码有 30 分钟,而这些飞行物出现于机场上空直至消逝,先后持续达 18 分钟。 1986 年 12 月 7 日黄昏,一架波音 747 货机由巴黎飞往东京,在经过美国阿拉斯加上空时,机长突然发现在飞机左前方偏下的 600 米处闪现两束灯光,并以与该日航货机相同的速度相伴飞行。 7 分钟后,不明飞行物突然向飞机靠拢,在距飞机 150 米左右的地方猛然放射出刺眼的强光,顿时照得舱内通亮,同时机组人员感到一股热浪逼来。几分钟后,不明飞行物又恢复先前情况,继续在机前导航般飞行。机组人员观察到,不明飞行物像正方形,中间部分黑暗,左右两端各三分之一部分有无数个像喷嘴似的物件。强烈的光线从这些嘴里射出来。突然,不明飞行物消失在飞机左前方大约 40° 的地方。大家正暗自庆幸之际,它猛地在左前方出现了。地面指挥塔此时命令一架正从日航货机逆向飞来的美国飞机协助侦察该空域的不明飞行物,而就在美、日两架飞机交错而过的刹那,它又失去了踪影。半小时后,不明飞行物再度出现。在靠近费尔邦克斯市区上空时,由于地面灯光照亮,机组人员第一次看清不明飞行物的实体。原来它竟是一个比航空母舰大两倍的巨型球状飞行物,直径足有大型货机的几十倍。这个巨大的 UFO 追随日航货机近 50 分钟,行程 760 公里,最后在抵达美国安克雷奇之前消失在茫茫夜空之中。

^_^历史话今天………………

          今天是9月23 日。在 1870 年的这一天,法国大作家梅里美去世; 1939 年的这一天,弗洛伊德去世。

1870 年的这一天,法国大作家梅里美去世。法国可以说是盛产各类大作家,而且基本上都属于非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家。梅里美是这些作家中我非常喜欢的一位,推荐大家去看看他写的那一版《唐璜》,叫作《炼狱里的灵魂》。《唐璜》这个故事写过很多版,西方跟我们不一样,因为西方的历史没有那么丰富,所以经常是一个故事很多人写。《唐璜》就曾经写过很多版,从拜伦的长诗到小说,还有歌剧等,有各种各样版本的《唐璜》,基本上都是把唐璜写成花花公子,但是只有梅里美的小说把唐璜写得非常深刻。在梅里美的小说当中,唐璜从一个花到不能再花的花花公子,最后几乎变成了一个苦行圣人,中间他经过了剧烈的内心挣扎。在这部小说中梅里美还用了当时很少用的大量的文学手段进行描写,所以非常深刻。大家有机会一定要看看梅里美版的《唐璜》 —— 《炼狱里的灵魂》。

^_^ 讲东讲西讲东西………

我们遥远的祖先

在动物园里,一位母亲带着小女儿在看猴子。小女孩不时被顽皮的猴子逗得“呵呵”直笑。看着看着,小女孩好像发现了什么,她抬头问妈妈:“人真的是由猴子变的吗?”

妈妈点头称是,小女孩“哦”了一声后,若有所思地说:“原来如此,难怪街上的人越来越多,而动物园里的猴子越来越少。”这是一则小幽默,里面传达的一个信息就是:人是由猴子变的。这个说法大众都耳熟能详了,证明科技早已深入民心,那些坚持“上帝造人”的宗教信条已不能再箝制人的思想。人类敢于正面现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进步。那么,回头看看,这个理论是否完全正确呢?从小女孩幼稚的话语中,还道出了一个问题:现在的猴子能变成人吗?

人是动物,一种特殊的高级动物,这一点毋庸讳言,单从人与其他几种哺乳动物早期胚胎的比较就可以看出来。作为动物的人,跟其他动物如马、大象、鸟类等一样,鱼、龟、免和人的早期胚胎都很相以,以后纲、目、科、属、种的特御顷序出现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生命都是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演化而来的。达尔文曾经说过:“可能世界为人类的发牛作了长久的准备,这是不容置疑的,因为人类起源于一连串的祖先,在这一连串的祖先中,只要失去其中的一环,就没有人类了。”动物的演变过程纷繁复杂,在这儿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论述,仅就人类的直接祖先来稍做探寻。大多数人都知道,猿猴是人的祖先,却不清楚猿和猴之间的关系。

猿和猴是不相同的。尽管它们都属于灵长类,但是,在生物学的分类上,猿比猴高级得多。它们在外形上就有明显区别。猴子有尾巴、颊囊和臀疣一臀部上两块裸露的胼胝体,像坐垫,而猿类除了较低级的长臂猿有臀疣外,这些特点都没有。猿的外貌类似于人。在灵长类中,有阔鼻类和狭鼻类之分。猴属于前一类,鼻孔相距甚远。而猿则是后一类,鼻孔靠紧,孔朝下,与人类相似。不仅如此,猿的血型、身体结构等都与人类相同,这证明了他们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所以,在科学上把猿称作“类人猿”。严格地说,人的祖先是猿而不是猴。

在讲猿以前,先说一下灵长类。在众多的哺乳动物中,有一类很特殊。它们的手、脚上都长着扁形的指甲,而且大拇指能与其他四指做对握动作。它们的上、下颌各有四颗门牙。这就是灵长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树最原始的灵长类,或者说是灵长类的祖先,是一种体形很小的食虫类动物,名叫树(Jū)。单看它的长相,很难把它跟猿或者猴联系起来,更何况人。它长得有些像现代的小松鼠,只是没有一条毛茸茸的、漂亮的大尾巴。这可能就是“”字带“鼠”的原因吧。树生活在东南亚的亚热带地区,大部分时间在低矮的树丛中活动,偶尔也会爬到树上去玩耍。它是杂食性动物,常吃些野果和植物种子。除此之外,它的小尖牙还可以捕食昆虫、蜗牛等小动物。之所以说它长得特别,还因为那又细又长的吻部,在灵长类中是绝无仅有的。而且,树的趾还有爪,眼睛长在头的两侧,这说明它确实很落后。

灵长类的分类很复杂,包括各种猴和猿。猴又有高等和低等的区别。今天动物园里经常见到的猕猴、金丝猴和狒狒等,是高等的猴类,而狐猴、眼镜猴、丛婴猴等非常可爱的小动物则属于低等猴类。猿类有大猿(大猩猩)、黑猿(黑猩猩)、褐猿(猩猩)、长臂猿四种。

眼镜猴作为哺乳动物中的高级种类,灵长类动物有许多其他动物所不及的地方,也正是这些优势使它们在前进的路上所向披靡,最后才会有人的出现。灵长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树栖生活。动物适应于哪一种生活方式,跟它的身体状况有直接关系。别以为灵长类生活在树上,只是腾挪跳跃那么简单。就在它们站立于树梢远望、在绿荫丛中自由穿梭的时候,灵长类的身体也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首先体现在感觉器官上。在远离地面的树上,灵长类的生活空间变成了三维的,除了地面的长度和宽度以外,还受高度的影响。因此,目力所及包括前后、左右、上下不同的方向,视野扩大了,倘若在此情况下,仍保持以前的视力,势必不利于行动。要知道,灵长类的祖先像树,生活在低矮的树丛中,等于藏匿在一个阴暗的缝隙里,敏锐的视力自然无从说起。只是“鼠目寸光”而已。灵长类在树上居高临下,虽说不上“耳闻八方”,但“眼观六路”倒也不是妄想。它们已经能辨别细微的物体,并且能看出世界的五光十色了。还有,灵长类能看到物体的深度,即有了立体视觉。对人来说,这是轻而易举的事。当我们面对一汪清澈透明的水时,不仅能看到漂浮在水面的小生物,还能看出水平滑如丝绸,以及不经意间泛起的细细的水纹。凭着视觉,我们也能看出水的深浅。这一视觉功能不是所有的眼睛都具备的。而灵长类便是执牛耳者(比喻在某方面占领先地位)。同时,由于手指的能力加强,触觉也变得很灵敏,通过触觉同样可以辨认物体,相较之下,嗅觉就逐渐退化了。就大多数哺乳动物而言,嗅觉是很重要的生理特性,灵长类则不然。假设一只动物走在路上,忽然脚下碰到一样东西,它想知道是什么,这种时候,如果撇开视觉不讲,熊会用鼻子使劲嗅,而猴子则会东摸西摸。这就是灵长类的特别之处,树栖生活对听觉的要求也有所减退。在地面活动的动物像马,它们对外界的感觉大部分就靠耳朵,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警觉地竖起双耳四处探测。其他如兔子、鹿等动物都是这样,危险一来,闻风而逃。而灵长类则是凭高瞻远瞩的本领,洞察周围的一切。

其次,树栖改变了灵长类的肢体。当许多哺乳动物的锁骨都退化之时,为了适应树上的生活,灵长类仍一如即往地发挥着锁骨的作用。猿和猴的手臂之所以能伸缩自如,前后弯转,全靠锁骨。灵活的前肢对灵长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那时候,它们走路不是用脚,而是用手,即臂行。它们抓着一根树枝,荡到另一棵树上去,用这种方法来移动。因此,行动的快捷与否,决定于手臂的作用。在臂行的过程中,灵长类的腰椎减少,躯干缩短。这样就更利于行动了。善于抓握的灵长类经常垂直地悬挂在空中,或者安坐树梢。慢慢地,它们的腰板可以稍微挺直了,摆脱了从小到大都要躬腰驼背的形象。还有,它们的尖爪也渐渐被趾甲代替,而甲下受保护的肉垫则是抓握的安全套。当人们看到那些在树丛中穿行如履平地的猴子时,一定惊叹于它们的轻灵,殊不知这正是其安身立命之所在——树林赋予它们的礼物。自然造就了生命,并令它日趋完善。灵长类对树栖的适应,使它在进化的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食物混杂。灵长类的牙齿相对其他动物而言,数目呈减少趋势,但类型完备,功能齐全,这使得它们在选择食物时有很多余地。既可以吃植物果实,也能以昆虫、鸟蛋为食。它们不受寒冬酷暑的限制,每个季节都能找到相应的食物来源。这就避免了食物危机的发生。比如说享有“活化石”美誉的大熊猫,尽管它的祖先是食肉动物,后来却一改旧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且情有独钟地多以竹子为食。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大雪封山或竹子开花枯死时,大熊猫就要忍饥挨饿了。就像歌里唱的:“明天的早餐在哪里?”熊猫对竹子是痴心不改,至死不渝,因此拒绝吃其他东西,即使是金颗玉粒也不屑一顾。这使它的生存变得非常艰难。而猴子则不然,花生、糖果、香蕉、虫子等,来者不拒。所以猴族才这么香火旺盛。由此可以看出,杂食对灵长类的生存和发展大有好处。

智力增高。由于灵长类荤素皆宜,为大脑提供了营养,因此脑量增大,而脑的形态也日趋复杂,使它们变得更聪明。猴子在文学作品中一盲是机智的代表,它非常善于模仿,而又有很强的好奇心。摄像机曾摄下了一只猴子在某户人家中的所作所为。它学着平素主人的模样,竟拿起旱烟筒抽烟。而猩猩的智力更是超群。这些都说明灵长类是无愧于“灵”字的。

哺育期长。高等灵长类怀孕时间延长,这有利于胎儿更好地吸收营养,使生育质量得到提高。一般哺乳动物都是一胎多仔,而高等灵长类却是一胎一仔。这样,母体就会给予幼仔更为悉心的照顾,使它们生存的机会增大。

以上看来,灵长类的这些特征都是有利于发展的因素。它们中间一些比较高级的种类抓住机遇,逐渐演化为人科成员,为人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从现生种类及诸多化石可以断定,猿是人类最直接的祖先。

100多年前,英国人达尔文出版了一部惊世骇俗的著作《物种起源》,从而掀开了人类新的一页。他在书中发表了他的进化论观点,并提出了“人猿共祖”的理论。人和猿有诸多共同点,证明他们有很密切的血缘关系。因此,我们把猿叫作“类人猿”。反过来,把人算作猿又未尝不可呢。在生物学上,人和猿共同组成了“人猿超科”,又叫“人形超科”。人和猿的相似,表现在很多方面。在身体结构上,像骨骼、肌肉和内脏的排列方式及大脑、胎盘和阑尾等都非常相像。而根据分子人类学的资料,可以证实人于猿的血型相似,这是在猴和其他动物身上所没有的。把现代黑猩猩幼仔与小孩子的表情相比较,会发现他们惊人的相似。实验表明,黑猩猩甚至还可以学说一些简单的词语,即它也能说人话。从“人猿同宗”这层关系来看,人与现代森林里的类人猿还是表亲呢。

现代类人猿中,究竟哪一种与人的关系最近呢?研究结果表明,长臂猿、褐猿与人的关系较远,而黑猿和大猿更接近。前两类生活在亚洲南部,后两类生活在非洲的某些地区。这与在东非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的情况不谋而合,从而再次证明了人与猿之间牢不可破的血缘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对现代黑猿和大猿的认识,来了解一下人类远祖的大概生活状况。黑猿体形不大,浑身黑毛,生活在树上,别看它貌不惊人,对住宿还颇有讲究。它不像一般动物,随便找个可以挡风避雨的地方凑合一下就行了。黑猿懂得在树上建造安乐窝,好睡得更舒服、更体面些。它还是一个荡秋千的高手,当然,不纯粹是为了玩,这是它的“行走”方式。

有时,它也会下地,直立着走上几步。长长的手臂几乎可以摸到地面。当它需要在地面跑动时,就要手足并用了。黑猿不喜欢离群索居,它们总是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而大猿是名副其实的,身高达1.8米以上,体重200千克左右,比一般人块头大得多。如此庞大的身体,即使有够大的树木来承受它,黑猿也不能在上面自由来去。因此,它差不多已放弃了树上生活,下放到了地面。它也能直立行走,不过姿势难看些。弯着腰,以手指指关节撑地,活像一个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人类的祖先或许就是这个样子。

那么,现代类人猿能否变成人呢?回答是不能。从猿到人,这个进化过程何其漫长,历经的事情多么复杂,非一时所能。人类是由二三千万年前的古猿进化而成的。但是,并非当时所有的古猿都走上了这条道路。它们中的一支在迫不得已的形势下,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距今2000多万年前,地壳发生变动,出现了喜马拉雅山、天山和阿尔卑斯山等山脉。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地球表面的气候也随之改变。气温逐渐下降,热带、亚热带的森林急剧减少,草原面积扩大。生存环境的变化迫使已习惯于树栖的古猿纷纷做出选择。一部分不愿意放弃树上生活,便跟随森林的踪迹向南迁移,它们成了与树林共存亡的生死同盟,只要有森林,就会生存下去。因此,它们循规蹈矩地延袭了祖先的生活习性,依然是游荡在树林里,或以半直立的姿态出现在绿荫丛中,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今日。现代森林里的类人猿就继承了先辈的衣钵。而那些留在原地的古猿,一些因无法生存而被淘汰,另一些则开始主动地适应环境。没有树林供攀援,便学会直立行走;没有更多的果实填肚子,就拿起石块、树枝来捕猎。渐渐的,它们习惯了地面生活,而带有脂肪的兽肉为大脑补充了营养,这类古猿的智力也得到了发展。它们沿着这条路,不屈不挠地走下去,才到达了人类的发源地,成为我们的祖先。这说明人类的起源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完成的。而人类与现代类人猿虽源出一祖,却各有各的出路。尽管当代科技如此发达,却不可能营造一个几千万年的环境,供现代类人猿来重新演变。所以,它们不会变成人。倘若有一天,世界又发生剧烈变化,人和现代化的城市消失了,地球上再次出现适合猿变成人的环境,现代类人猿经历几千万年后,或许会以另一种形态存在,很可能也会变作人。当然,这只是一个神话而已。现代类人猿是不可能变得和我们一样的。因此,也不用担心我们那些住在原始森林里的表亲,会走出来与现代人一决高下。

19世纪60年代,英国教会保守势力与进步人士,围绕达尔文的进化论展开了大论战。一位牛津主教曾用恶意的口吻和下流的语言,对达尔文进行攻击,并向生物学家赫胥黎进行挑衅。赫胥黎当场批驳了他的无知,并说:“人是从比铅笔更小的胚胎发育而来的,所以人从低等动物进化而来是可能的。”还说:“一个人没有理由因为有猴子做他的祖先而感到羞耻。”

人类有必要认识自己,摸清自己的来龙去脉。作为动物的人,是经过一系列的形式才进化而来的。人属于灵长类的一个分支,否定类人猿,否定猴子,也就等于否定了人类。

^_^学海无涯…………………

地球上有多少种动物?

专家估计,地球上已确定的动物超过 1 亿种,而科学家们尚未确定或发现的可能还不止这么多,特别是昆虫类。几百年以前,科学家们根据体形、繁殖方式和能做到的行为(飞翔、游泳、直立行走以及其他行为)等特征为动物王国分类。动物王国以及其他各种王国经过划分与细分,形成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类别。

什么是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是动物的一个种类。它们的某些特征使得它们与鱼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等其他种类的动物区别开来。哺乳动物有两个共同的特征:第一,用乳腺分泌出的乳汁哺育后代;第二,长有毛发。它们大多数都是温血动物,这就意味着它们能设法保持恒定的体温。当周围温度较低时,它们自身产生热量,当温度较高时,它们的体温自动下降。爬行动物待在烈日下以调节体温,与它们不同,哺乳动物一睁开眼睛就会动起来!一般而言,哺乳动物哺育、训练后代所花的时间远远多于其他动物。猿、蝙蝠、狮子、老鼠、驼鹿、土豚、海狸、大象、大猩猩、熊猫、仓鼠、狗、猫、马、鲸、海豚等都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又分为三类:胎盘哺乳动物、单孔目动物和有袋类哺乳动物。胎盘哺乳动物的后代一出生就有着生命,进化程度相对较高。幼崽在出生之前,通过胎盘吸收营养。和人类的胎盘一样,哺乳动物的胎盘也是一个专门的胚胎器官,与母体的子宫相连,把氧气与营养物传送给生长中的胎儿。猫、狗和马等大部分哺乳动物都是胎盘哺乳动物。单孔目动物是卵生哺乳动物,针鼹和鸭嘴兽都属于这一类。有袋哺乳动物在胎儿尚未发育成熟之前就会分娩,大部分雌性有袋动物都有一个育儿袋,用来携带和哺育幼崽。考拉、袋鼠和食蚁兽都是有袋哺乳动物。牛、马和熊猫等哺乳动物是素食者 —— 称作食草动物。老虎、狮子和鲸等是肉食者 —— 称作食肉动物。还有一些哺乳动物,例如熊,两者都吃。

^_^ 脑筋急转弯………………

进什么地方没有人或动物逗人笑,人们也爱笑?

上题答案:

一张获得 100 分的考试卷。

Published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