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狂发180篇论文,但这个人却根本不存在

一群法国科学家创造了一个虚拟作者,将ta的名字加入各学科的论文中,希望借此刷爆评价指标。该虚拟大牛“出道”一年,已经署名发表了180篇论文。 

在过去一年中,法国 Cogitamus 实验室主管 Camille Noûs 已经累计发表 180 篇论文,涉及天体物理、分子化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等领域。但是,随着真实身份的暴露,ta 参与署名的一篇论文被其他作者主动撤稿,另一篇被除名,还有其他许多文章也可能将面临同样的命运。

真实身份就是,Camille Noûs 并不存在。

Camille Noûs 是一群法国科学家创建的虚构人物。任何人都可以把这个名字加入自己论文的作者名单里,以表达对量化评价指标的不满和抗议,强调科学中的团队协作,反对论文署名所体现的个人主义。但也有学者和期刊编辑认为,这种署名方式对实现以上目的没有帮助,甚至有损科研诚信。

Camille Noûs 的“诞生”

Camille Noûs 和 Cogitamus 实验室均由 RogueESR 凭空创造,这是一个由法国高等教育和研究(简称 ESR)领域的从业者组成的非官方组织。

据《科学》(Science)新闻栏目报道,RogueESR 对法国去年推出的一项研究改革法案表示反对,认为新法案过于关注量化评价指标,例如论文发表数量和被引数,并且过度强调个人成就,破坏了科研氛围。

传统上,和其他国家相比,在法国的科学家能更早获得终身职位,也更容易得到稳定的资助。而新法案引进了准聘-长聘(tenure-track)制度,年轻学者将得到约 20 万欧元(约合人民币 155 万元)的经费,用 6 年时间争取获得终身教职。RogueESR 等团体认为,这一举措让年轻学者的工作变得更加不稳定,甚至危及法国科学界的优良传统。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0 年 3 月 20 日,Camille Noûs “诞生”了。如果人人都在论文作者名单加入这同一个虚构人物,“成百上千的文章将让它成为这个星球上最响亮的名字,最终破坏某些文献计量统计指标,证明对个体进行量化评估的荒谬”,RogueESR 在新闻通讯中写道。

Camille Noûs 的名字取了男女通用的“Camille”,姓氏取自法语的“我们”(nous)和希腊哲学中的“理性”(νοῦς)。实验室名字“cogitamus”则取自拉丁语“cogito”的第一人称复数,意为思想、思考。根据 Cogitamus 实验室网站介绍,将 Camille Noûs 加入署名,是为了体现科学创造和传播过程中集体协作、公开透明的性质,以及对学术团体规范的遵守;Camille Noûs 意在成为科研诚信的标志。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物理学家 Jean-Philippe Lansberg 支持将Camille Noûs 列入署名,他用这种方式在《物理快报 B》(Physics Letters B)发表的论文已经成为 Camille Noûs 目前被引用最多的一篇文章。Lansberg 认为,这种署名方式说明了论文署名标准和相应的评价体系是多么无趣、荒谬,因为高能物理学论文的作者名单实在太长了,让每个人都对研究负起责任其实并不可行。

不规范署名引发调查

然而,Camille Noûs 的存在可能正威胁着科研诚信。

作为一个没有固定地点、没有正式领导者的组织,Cogitamus 实验室对该署名的使用没有任何要求或约束机制,“完全取决于作者的自由意志”。组织鼓励使用该署名的作者在投稿信(cover letter)或脚注说明这一举动的含义,但没有对期刊编辑提供相应的建议。

使用虚拟人物署名和许多期刊的政策相悖。法国的许多期刊编辑已经接受了这一理念,但对于法国之外的期刊,编辑很可能不了解 Camille Noûs,于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表了论文。发现真相之后,期刊可能会选择发布更正声明并去除署名,甚至可能将其撤稿。

Camille Noûs “发表”的 180 篇论文正在减少。《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名发言人表示,该期刊上一篇论文“已经引起了关注”,期刊正在进行调查。而《物理评论 B》(Physical Review B)发表了一则更正声明,称这种署名方式与期刊政策相悖,已经将其剔出论文的作者名单。而数学期刊《爱丁堡皇家学会论文集 A》(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Section A)编委会也判定 Camille Noûs 不应被列入署名,随后研究作者撤回了一篇论文。

《太阳物理学》(Solar Physics)的一名编辑则引用期刊署名标准,拒绝发表有 Camille Noûs 署名的论文,因为期刊要求每位作者都对研究作出了潜在贡献,并对内容负责。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生物伦理学家 Lisa Rasmussen 指出,论文署名实际上代表了作者承担的责任。如果有粗制滥造的论文恶意使用 Camille Noûs 的署名、破坏它的名声怎么办?而且,如果有学生或者刚入行的研究者受这位“合作者”牵连,留下论文更正甚至撤稿记录,“这将伴随他们接下来的整个职业生涯”。

Rasmussen 肯定了这项行动的初衷:追求开放、合作的科研,反对僵化的评价标准,但她说:“在我看来,你不需要利用这个虚拟作者来实现这些目标。”

^_^历史话今天………………

          来到了4 月15 日。 1980 年的这一天,大师萨特去世。 1912 年的这一天,“泰坦尼克”号沉没。 1955 年的这一天,麦当劳开了第一家店。

          20 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存在主义在萨特手中发扬光大。存在主义由海德格尔最先提出,但是萨特使其在艺术上获得了大量实践,指引了整个现代艺术发展。萨特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是唯一拒绝领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居里夫妇也曾经拒绝过领诺贝尔奖的奖金,因为觉得奖金违背了科学精神,但是最后没有拒绝领奖。萨特先生是连奖都没要。萨特是典型的艺术家,是“非池中物”的大师,从小就与众不同,一辈子花边新闻无数,跟西蒙娜 · 波伏娃的爱情也惊世骇俗。他时常语出惊人,他说我不能想象任何人可以给康德或者笛卡儿颁奖,所以我也不能想象任何人可以给我萨特颁奖。所以萨特拒绝领诺贝尔文学奖。其他作家每天做梦都梦见拿诺贝尔奖。还有很多作家炒作自己被提名,而真正的大师根本就不屑于领奖。我看过萨特写的一部小说叫《占领下的巴黎》。法国被德国人占领了,骄傲的法国人非常生气,然后每天在家磨刀霍霍,恨不得弄一根绳子出去套德国哨兵。可是时间长了,法国人每天跟德国人生活在一起,发现德国人非常有礼貌,非常绅士,给女士开门,在地铁上让座,还特别懂歌剧、懂古典音乐。有一天,一个德国人给这个法国人开门,法国人以传统礼节向德国人微笑表示感谢,然后突然觉得不对,自己竟然向侵略者笑了。回到家里赶紧打开 BBC ,培养一下仇恨。小说里说, BBC 是整天在那儿鼓动所有人继续战争的一个英国地下电台,法国各种游击队都听 BBC 。这个小说特别有意思,知识分子在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于主流大众的见解,《占领下的巴黎》凸显了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观察和思考。 

^_^ 讲东讲西讲东西……..

最大的“结石”

据医学资料记载,世界上最大的“结石”重达6,293.6克,那是1952年12月29日,英国伦敦的查林.克劳斯医院高年资医生汉福雷.阿瑟尔博士从一位80高龄的老妇人体内取出的一颗膀胱结石。

靠人工呼吸器维持生命最长的人

美国加州的拉克斯桑塔有一位劳拉.聂斯伯特夫人(出生于1912年11月7日),她从1948年6月25日起,依靠人工呼吸器维持生命达37年零58天,这是前所未有的纪录。她的那台真正的呼吸机器于1985年8月22日才停止运转。

马拉松式的手术

在美国密执安州的布尼泼斯市,一位名叫吉楚德.莱旺道尔斯基的夫人(生于1893年)因患心脏病需接受手术治疗。医生们对这位57岁的夫人的手术处理别有不同,从1951年的2月4日,一直做到8日才告结束,足足历时96个小时,切除了一个肿瘤。这是世界外科手术史上历时最长的一次手术。莱旺道尔斯基夫人被抬下手术台时如释重负,因为这次马拉松式的手术使她的体重骤减39.7公斤。

无病无痛住院59年

意大利石油公司的女继承人苏菲亚.宾杜蒂,在24岁时因发烧而住院就医。谁知这一住竟使她爱上了医院的环境,此后她一直住在医院的病床上直至去世,足足在医院呆了59年。

医院院长林柏弟说:“她没有病,就是喜欢医院的环境和周到的服务,喜欢躺在病床上按铃叫医生和护士,喜欢吃病人饭。

苏菲亚住院期间,一切费用照交,而且她还多次慷慨解囊捐了不少钱为医院购置新的医疗设备。因此院方也不管她有病没病,听任她长期住下去。

苏菲亚是1932年住进这家医院的,她在发烧痊愈后,就开始装各种各样的病,以便能继续留在病床上。到她83岁去世时,她的体重已增至123公斤,足见她在医院的超过半个世纪的留医生活十分快乐,令她丝毫也不想返回医院外面那个人情冷淡、隔阂重重的社会。

^_^学海无涯…………………

如何让大脑结冰停止?

快速吸食冰冷的冰淇淋可能会导致“大脑结冰”,也称冰淇淋引起的头痛。当你嘴巴里面的上腭接触到冰冷的物体时,血管收缩,以防身体热量损耗。随着冰凉的感觉消失,血管重新放松,快速增加大脑的血流量。血液的突然释放带来了强烈的头痛感。你可以通过快速给上腭升温来缓解头脑结冰:用舌头舔舐上腭,或者,如果你能把舌头卷起来,就用舌头底部(温度比较高)抵压上腭。对于有些人来说,慢慢啜饮温度与室温相同的水或者用温暖的大拇指抵住上腭,也能起作用。

尘螨怎样让人打喷嚏?

尘螨是生活在灰尘中的微生物。鼻子被这些不速之客入侵以后,黏膜受到刺激,神经细胞被激活,向肺部发出装满空气的信号。当呼吸道关闭,压力增强,鼻子刺痛抽搐,打出喷嚏,以高达 525 英尺( 160 米)每秒钟的速度把黏液(湿润的黏性物质)、灰尘、花粉和螨虫喷出鼻腔。打喷嚏是身体的反应能力之一,能自动清除细菌和病菌等有害物质。它还能帮助把空气从鼻子输送到肺部的管道保持健康。

^_^ 脑筋急转弯………………

什么球你最爱让它动?

上题答案:

拿手好戏。

Published
返回首页